目標訂定
一、學校教育目標
亞洲大學的教育目標為「培育兼具專業與人文素養以及良好品格態度,並能追求與實踐健康、關懷、創新及卓越價值之世界公民」。二十世紀初,美國知名學者馬斯洛(Abraham H. Maslow)、羅吉斯(Carl Rogers)極力主張全人教育以培養術德兼備的人力。到了二十世紀後期,由於科技高度的發展,遂不斷產生社會、個人行為偏差的現象,教育學者與專家咸認是教育過度重視術(認知、專業、技術),而輕忽德(人文、通識、美學)所造成的結果。因此,本校依「健康、關懷、創新、卓越」校訓,從知識生活化著手,培育俱全人教育內涵術德兼備、傳統與創新兼顧的卓越人才。
本校是一所具有前瞻、有遠見且快速成長的學校。本校創校四年即改制為亞洲大學,目前有6個學院,29個學系,20個碩士班研究所,8個碩士在職專班研究所,和6個博士班研究所。創校16年來,亞大創下臺灣新設大學許多項優異紀錄,國內方面,連續12年榮獲教育部評選為教學卓越大學,連續三年(2015-2017)獲選入榜全國辦學績優公私立Top20大學之前5名內,以及進入2016遠見雜誌台灣大學排行榜前30強;國際方面,獲得「世界級五個百大」,亦即2014年榮獲英國泰晤士高等教育評鑑「金磚五國及新興經濟體國家」大學百大之第53名,2014獲得「創校50年內,全球百大新興潛力大學」排名第99名,2014及2015進入「亞洲百大最佳大學」,2015-2016全球最佳800大學排名中入榜670名,以及2016「亞洲200大最佳大學」,辦學績優,名列私校前茅,有目共睹。
為落實科學研究,亞洲大學校內各學院皆設有特色研究中心,包括食藥用菇類研究中心、水稻T-DNA生物科技研發中心、網路成癮防治中心、3D列印研究中心、食品安全檢測中心、金融科技區塊鏈研究中心、大數據研究中心、眼視光中心、趨勢研究中心等。本校雖尚年輕,學術方面已有相當成果,據URAP世界大學學術排名,本校為台灣私校第7,若不計醫學類大學,則為第3。
國際發展趨勢與脈動快速,全世界已變為一個地球村,本校將秉持校訓建立一個以健康、關懷、創新、卓越為主的優良校園文化,加強人文關懷和社會服務,相信在全校師生和同仁的努力下,本校必能成為辦學績效卓越的綜合性大學。本校成立至今16年,現階段的自我定位是「重視研發與服務品質的教學型大學」,中期定位為「重視研發、服務與國際化的教學型大學」,並朝「國際一流綜合型大學」的願景邁進。
二、學院教育目標
資訊電機學院基於「健康、關懷、創新、卓越」之校定發展目標,以「融合資訊通訊管理、強化知識應用創新、培養優質資訊人才」之策略,贏取永續競爭優勢、蘊育世紀領袖精英。
本校資訊電機學院之系所架構與師資陣容完整,研究動能充沛,充分掌握資訊科技,網路通訊、資訊傳播、視訊媒體、數位傳達、生物與醫學資訊、數位學習、多媒體應用、以及光電綠能等電子資訊產業之發展趨勢,期冀開創資訊科技新藍海,提升資訊化社會之生活品質。學院的教育目標為「培育具融合基礎、應用與科技整合能力,及強調生活、創意與社會影響的優質科技人才」。為了達成訂定之教育目標,本院訂出了七項教學執行策略:(1)適性化學習,創新性教學:授課內容以大部分學生的程度為依據。未來擬規劃開設基礎資訊短期課程及準大學生先修班,提供學生彈性修課、加強自身資訊能力。(2)課程標準化,教材模組化:以學生資訊課程實習與資訊社團,帶動教案教材開發與應用。(3)提升資訊與人文涵養:除資訊應用能力外並加強學生的資訊素養,於課堂上建立法律、倫理的觀念,培養終身學習的能力。(4)開啟資訊應用新天地:目前已設立資訊種子教師培訓營,並且落實三級個人電腦應用能力檢定。(5)E學習教室,資訊化環境:目前已建置 IT 證照輔導實驗室,以及專業實驗室。(6)整合教學與實驗設計:除於課堂上吸收理論知識外,更以上機或小組專題方式提供學生實作練習。(7)建立資訊專業之認證:目前已設立 MCSA、JAVA、CCNA輔導証照班。
三、學系教育目標
本系依據產業界、政府單位及研究機構之生醫資訊與醫學工程產業前景及分析,並針對利害關係人(如生醫資訊與醫學工程領域業界專家、學者、本系師生、家長、系友及其雇主等)之意見,運用SWOT分析本系內部條件之優勢與劣勢,以及外部環境之機會與威脅,以及學生應具備之知識、技能及態度,研訂本系之教育目標與未來發展計畫。
而於訂定本系教育目標後,再結合本系特色、產業需求及利害關係人意見,配合校、院之核心能力與生醫資訊與醫學工程產業發展趨勢,制定本系之學生核心能力。根據本系所制定之核心能力,研擬出各學制之課程架構及課程規劃,為使學生更熟稔於課程瞭解及因應未來生醫相關職場需求與出路,另研訂本系課程地圖、職涯輔導地圖與證照輔導地圖,使學生於課程學習中能具備應有之生醫資訊與醫學工程知識、技能及態度。為此,本系為大學部設立教育目標,以達成培養優秀生醫資訊與醫學工程人才的目的。
在101年3月8日,對系所的教育目標進行深入檢討改進,修改教育目標內容為:
- 培育學生管理生物與醫學資料之能力
- 培養學生分析生物與醫學資料之能力
後續在102、103年也針對系所的教育目標進行討論,但是並未再更改大學部的教育目標。本系於104學年度更名為生物資訊與醫學工程學系後,學士班的教育目標訂定為:
- 培養兼具工程技術,資料分析與生物醫學知識之專業人才
- 培育具人文素養及國際視野且能進行跨領域合作之專業人才
本學系會定期召開系所發展會議,邀請本系教師、學生代表、業界代表與學界代表參與,檢視學生學習效果與意見反應,配合目前國內相關產業的發展與需求,檢視教育目標之適用性與合理性,重新訂定教育目標。為了加強教職員與學生對於教育目標的了解,會於系務會議、學輔時間、系代會、新生訓練等場合,針對教育目標進行宣導。此外,也將本系設立的宗旨與教育目標等資訊呈現在系所的網頁(http://bime.asia.edu.tw/aboutus/educational-goals)上,透過多元的方式進行宣導,讓本系相關的人員都能夠了解系上教育規劃的理念。
教育目標的關聯性及形成
本系教育目標的制定流程是聘請與學系性質相關之業界代表及學者專家、畢業校友、學生家長為諮詢委員,參與本系會議,透過交換意見與溝通檢討之後,修正本系所之教育目標。本系制定教育目標的諮詢機制,例:系務會議討論如有疑慮或欲得知各方面意見時,可邀請本系諮詢委員召開諮詢委員會,其中業界代表可提供目前產業與市場對資訊人才的實際需求及指出畢業生應具備能力…等,提供職場實際層面的意見與資訊。學者專家代表可為本系的教學領域指出未來的方向及趨勢,訓練新穎人才,提供學術及理論的意見。家長代表能提出對學生的期望,畢業校友的回饋最能反應出系上的教學成果與職場上的競爭力。本系定期召開系所發展會議,在學校校慶週時也都會邀請畢業系友返校座談,並安排優秀畢業校友進行演講,分享學習與就業的心得給學弟妹。在這些活動中獲得的寶貴意見,都會提案至系務會議中進行深入檢討與改進。學校教育目標、學院教育目標與學程教育目標關聯圖與關聯表分別如【圖1-1】與【表1-2】所示。
圖1-1a 學校教育目標、學院教育目標與學程教育目標關聯圖(103學年度)
圖1-1b 學校教育目標、學院教育目標與學程教育目標關聯圖(104-105學年度)
表1-2 103-105學年度學校願景/宗旨、學院教育目標與學程教育目標關聯表
(原認證規範表 1-1)
學年度
|
學校
|
學院
|
學程
|
104-105
|
- 健康-『健康的身、心、靈』
- 關懷-『愛心、細心、耐心』
- 創新-『教學、研究、服務』
- 卓越-『邁向世界一流水準』
|
1. 培育具融合基礎、應用與科技整合能力。
【校目標3】
【校目標4】
2. 強調生活、創意與社會影響的優質科技人才。
【校目標1】
【校目標2】
【校目標3】
【校目標4】
|
1. 培養兼具工程技術,資料分析與生物醫學知識之專業人才
【院目標1】
2. 培育具人文素養及國際視野且能進行跨領域合作之專業人才
【院目標2】
|
103
|
- 健康-『健康的身、心、靈』
- 關懷-『愛心、細心、耐心』
- 創新-『教學、研究、服務』
- 卓越-『邁向世界一流水準』
|
1. 培育具融合基礎、應用與科技整合能力。
【校目標3】
【校目標4】
2. 強調生活、創意與社會影響的優質科技人才。
【校目標1】
【校目標2】
【校目標3】
【校目標4】
|
1. 培育學生管理生物與醫學資料之能力
【院目標1】
【院目標2】
2. 培養學生分析生物與醫學資料之能力
【院目標1】
【院目標2】
|
本系教育目標形成之重要會議的流程暨歷程紀錄表列於【表 1-3】。在教育目標的制定過程中,本系在各學年度都會針對教育目標與課程規畫的部分,都會於系務會議、課程規劃委員會及系務發展委員會中進行檢討討論。除了徵詢畢業生、學生代表、外部委員的意見外,也會進行SWOT分析,並檢視目前國家政策、社會需求與學術發展趨勢的方向,對課程規劃與教育目標進行適當的修正,為自我持續改善之作為。本系在專業的課程規劃為生醫資訊與醫學工程兩組。生醫資訊、醫學工程皆是一門結合生物、資訊、醫學、工程的嶄新學科,在國內屬首創,學制完整,具前瞻性與領導性的系所。本系課程上提供之多元領域的學習,可培養多元就業與就學的專長,且鼓勵學生考取醫學資訊管理師、醫學資訊分析師、醫學工程師證照,有利於投入生醫資訊與醫學工程相關職場就業,畢業後可成為生物科技產業、醫學中心、藥廠及學術研究機構的專業人才。在這整個制定/修訂教育目標的流程中,即是透過一個不斷循環的機制,以制訂出符合系所發展,並能與校、院規劃之教育目標產生高度關聯的系教育目標。為了精益求精,本系目前已經把收集利害關係人的意見當作是一種常態性的工作,包括邀請校外專家學者召開系所發展會議,檢視學生學習效果與意見,配合內部迴圈與外部迴圈的一些意見回饋與調查等資料,持續檢討並調整本系的教育目標。
表1-3 103-105學年度學程制定/修訂教育目標流程暨歷程紀錄表(原認證規範表 1-2)
學程制定/修訂教育目標流程
|
圖1-2循環檢討改進機制以確保教育目標及教育成果
|
學程制定/修訂教育目標歷程大事紀
|
日期
|
討論事項
|
參與人員
|
會後決議
|
105年9月13日
|
105學年度第1學期IEET認證諮詢委員會議
案由一:關於本系教育目標、基本素養與核心能力,提請討論。
|
系所全體教師
|
決議:
委員相關建議
- 畢業專題邀請業界代表講評
- 專題成果展現於系網上
- 校友關懷
- 每門課程對應的核心能力須清楚標示
|
104年9月15日
|
104學年度第1學期【IEET諮詢委員會暨經驗分享】
案由一:有關本系教育目標與課程規劃,提請 討論。
案由二:本系104學年度大學部課程規劃,提請 討論。
|
系所全體教師
|
決議一:
- 陳天送委員建議:今年已將醫學工程列入系名,核心能力與教育目標應加列醫工部份
- 請詹雯玲老師擬定包含「醫學工程」相關之教育目標,於下次課程委員會中提出討論。
決議二:
- 陳天送委員建議:課程分成生醫資訊及醫學工程二個TRACKSDRI
- 於下次課程委員會中提案討論刪去「就業學程」部份。
- 於下次課程委員會中提案討論-調整院基礎學程,104及103大學部課程規劃-畢業專題(一)及畢專題(二)修課年級及學期調整至三年級上學期及三年級下學期
- 於下次課程委員會中提案討論-將生理學與解剖學合併,列入系核心課程。
- 於下次課程委員會中提案討論調整醫學工程學程課程各課程學分數。
|
104年1月28日
|
103學年度第1學期【IEET諮詢委員會暨系所發展委員會】
案由一:請委員針對生物資訊與醫學工程學系課程規劃、教育目標、核心能力、師資、空間給予保貴的建議,以期能完備生醫系各學制的課程規劃。
|
系所全體教師
|
目前規劃中的院核心課程,有些並不適用兩組學生,將在另行開課程委員會討論-系核心課程與兩組專業課程之合適性。
|
104年1月7日
|
103學年度第1學期【第5次系務會議】
案由二:為因應本系於104學年度更名為「生物資訊與醫學工程學系」,提請討論本系所核心能力與教育目標。
|
系所全體教師
|
修正後如下:
教育目標
大學部
- 培養兼具工程技術,資料分析與生物醫學知識之專業人才。
- 培育具人文素養及國際視野且能進行跨領域合作之專業人才。
研究所
- 培養兼具工程技術,資料分析與生物醫學知識之專業人才。
- 增進領導管理及國際視野。
碩專
- 培養兼具工程技術,資料分析與生物醫學知識之專業人才。
- 增進實務應用與國際視野。
核心能力
大學部
- 具備數學、資訊、工程與生物醫學知識的能力
- 具備實驗設計、數據分析基礎理論與實作能力
- 具備邏輯分析與程式設計能力及使用專業工具之能力
- 具備專案管理與團隊協調合作之能力
- 具備使用及開發工程技術來分析解決相關問題之能力
- 具備學習生醫資訊與生醫工程相關新知和因應領域發展趨勢之能力
- 具備人文通識,專業倫理與社會責任之能力
研究所
- 具備數學、資訊、工程與生物醫學知識的能力
- 策劃及執行專題研究的能力
- 撰寫專業論文的能力
- 創新思考及獨立解決問題的能力
- 具備團隊協調合作之能力
- 具國際觀及前瞻視野
- 領導、管理及規劃的能力
- 終身自我學習成長的能力
|
課程設計與教育目標
課程設計與教育目標
本系修課規範要求學生畢業前須修滿學校通識課程及博雅課程,資訊電機學院之院共同必修課程及系專業課程。本系派有代表參與院共同必修課程之訂定。在系專業課程設計方面,首先由系所發展會議及系諮詢會議根據系的教育目標訂定系核心能力,再由系務會議及系課程委員會根據核心能力訂出系專業必修課程、專業學程、(跨校)跨領域學程及系專業選修課程。其中除了本系教師之外,校外學/業界專家、學生代表等均可提供建議形成內外部的回饋制度,作為本系課程設計持續改善的動力。
本系原核心能力為:樂觀積極正向思考、善盡社會責任、敏銳思維與知識整合、自我超越、表達溝通、外語能力、資訊能力、資訊知識、生醫資訊。為因應IEET CAC認證規範,103學年度已更改為:
- 具備生物、醫學、資訊及數學基礎理論能力
- 具備電腦分析基礎理論與實作能力
- 具備邏輯分析與程式設計能力
- 具備團隊協調合作之能力
- 擁有使用及開發資訊技術來分析解決相關問題之能力
- 具備學習生醫資訊相關新知和因應領域發展趨勢之能力
- 具備人文通識與專業倫理認知之能力
104學年度起修改如下以因應IEET EAC認證規範:
- 具備數學、資訊、工程與生物醫學知識的能力
- 具備實驗設計、數據分析基礎理論與實作能力
- 具備邏輯分析與程式設計能力及使用專業工具之能力
- 具備專案管理與團隊協調合作之能力
- 具備使用及開發工程技術來分析解決相關問題之能力
- 具備學習生醫資訊與生醫工程相關新知和因應領域發展趨勢之能力
- 具備人文通識,專業倫理與社會責任之能力
根據以上核心能力本系開設兩大專業特色學程:生物資訊學程及醫學資訊學程。自104學年度起,原生物資訊學程及醫學資訊學程整合為生醫資訊學程,另增加醫學工程學程。此外,本系與中國醫藥大學合作開設跨校「醫療雲端學程」,此學程由本系與中國醫藥大學醫務管理學系、營養學系聯合開辦。開辦的緣由是為了因應網路與行動聯網裝置發展而衍生出的雲端服務相關需求,特別是在智慧醫療服務的發展上。在政府規劃發展的「六大新興產業」類別中,即包括了「醫療照護」這一項,其發展策略為擴充現階段醫療服務體系至健康促進、長期照護、智慧醫療服務、國際醫療及生技醫藥產業,打造台灣醫療服務品牌,帶動相關產業發展。本系希望藉由學程中規畫的課程,以培養跨領域與具備雲端資料處理技術的人才,符合當前國家之發展及社會大眾的需求。另資訊電機學院提供「雲端計算學程及「匯流平台與應用學程」;醫療與健康學院提供「健康照護與保健生技學程」。自105學年度起設置院跨領域「大數據學程」、106學年度起設「學士後大數據學位學程」等,供學生修習。
課程設計如何達成教育目標
本系的課程設計除參考國內、外其他生醫資訊與醫學工程學系的課程外,亦符合本系訂定的兩大教育目標。本系畢業生必須在大三下與大四上共兩個學期修習「畢業專題」課程,將同學在大學修習課程所學到的知識,應用專題實作中。本系在必修課程中也在大四上開設一門「資訊研討」課程,旨在於培養與訓練學生準備資料與進行報告的能力。系上也會舉辦升學或就業的專業性演講,例如邀請畢業系友專題演講就各項升學就業相關議題做經驗分享,對即將畢業同學有很大的幫助。課程安排兼具基礎性以及深入性,其中更包含跨領域之元素,使學生畢業後能具備跨領域之技能。【表1-4】呈現學系教育目標與課程設計的關聯性。
表1-4 學系教育目標與課程設計關聯表
學年度
|
學系教育目標
|
課程設計理念
|
104-105
|
培養兼具工程技術,資料分析與生物醫學知識之專業人才
|
本系的基礎課程提供學生學習生醫資訊與醫學工程之基礎理論及相關知識,並開設兩個専業選修課程,使學生得以培養具備生醫相關知識及資料分析實作的能力。
|
培育具人文素養及國際視野且能進行跨領域合作之專業人才
|
安排通識博雅、分流實習、工程倫理等課程,以培養學生人文素養、國際視野及跨領域合作之素養與能力。
|
103
|
培育學生管理生物與醫學資料之能力
|
本系的基礎課程提供學生學習生物與醫學資訊之基礎理論及相關知識,並開設兩個専業選修課程,使學生得以培養管理相關資料的知識。
|
培養學生分析生物與醫學資料之能力
|
本系提供多項資訊分析技術的課程,可以訓練與培養學生具備分析生物與醫學資料的基礎能力。
|
評估方式
為使課程教學內容能真正符合教育目標與核心能力,每位授課教師均審慎挑選,以確保教師之學歷、研究背景符合授課教師資格。除此之外,為確保教學內容品質,除了校內審查機制外,每學期我們均均抽選各2門課程參加課程大綱外審、教材外審及評量外審等進行品保。至今所有參加外審科目均通過委員審查。在學生選課前,由曼陀師進行選課輔導,同時在教學方法上推動創新教學及創新評量,提升教學品質。對於學習成效不佳同學,也有完善輔導及補救教學。除了正規課程之外,我們還安排多次企業參訪、專業實習及證照輔導,並以專題計畫做為評估學生大學四年是否達成教育目標之最後評估。
評估方式
本系的課程採用以下之評量方法來評估教育目標的執行成效:
(1)自行研發試卷:授課教師針對課程屬性所自行設計的客觀或主觀測驗,如隨堂測驗或期中考。
(2)實作評量:在真實情境中更直接真實地量測學生習得的能力,針對學生外顯表現進行系統化的評量。
(3)口頭報告:以口頭報告的方式,使口試者分享其學習成果,並根據口試者的回覆對議題做更深入的探究。
(4)書面報告:以書面報告的方式,使報告者分享其學習成果,並根據報告者的回覆對議題做更深入的探究。
(5)學習檔案:蒐集學習過程中學生的實作成品與檔案,並將之整理分類。
(6) 教師教學評量:針對每個老師的授課情況,學生在學期末都可以上網填寫教學評量問卷,讓學生對於授課老師的教學表現給予評分。針對學生在填問卷時反映的問題,每位老師也都可以評量結果公布後,上系統去回覆學生的意見。教學評量可以反應教師的教學內容與學生自覺的學習成效,若課程能達到教育的效果,越能達到訂定的教育目標。在系務會議中也會針對教學評量的結果,進行討論與研擬改善之道。
歷年常態性的問卷調查:
(1) 應屆畢業生學習回顧問卷:系上每年均會對畢業班的同學進行學習回顧問卷的調查,針對訂定基本素養能力進行檢核以評估學生的學習成效。
(2) 畢業校友意見調查:在校慶週的系友回娘家活動中,以問卷或座談的方式調查返系參加活動的畢業校友,檢視系上教授的課程是否有培養他進入職場的基本能力與素養,以及評估自身的專業能力。
(3) 畢業生流向調查:畢業生流向調查管道主要係配合教育部委託師大開發之畢業生流向調查平台,展開畢業生離校一年後之調查,請系友提供系上回饋,蒐集系友就業資訊。
(4) 雇主滿意度調查:了解企業雇主對於本系畢業生工作表現之滿意程度,以及了解企業雇主認為本系畢業生「未來應加強之能力」為何?針對雇主的意見回饋,本系將作為持續改善檢討的依據。
系上會針對應屆畢業生、畢業校友其企業雇主的問卷調查結果,對本系的教育目標進行綜合分析與評估,作為本系持續改善的機會,實踐成為能融合產業需求與卓越教學的學系,以培養出符合本系教育目標與貼近產業需求的人才。本系持續依據學校核心能力、本系教育目標,以及利害關係人所提之建議,訂定本系大學部之專業核心能力,並依據核心能力建構出檢核機制。
循環檢討改進機制以確保教育目標及教育成果
本系建立的教育目標及教育成果之檢討改進機制請參見圖1-2。在此組織中包括了系務會議、系發展委員會、系務諮詢委員會、系教學研討會和系課程委員會。應屆畢業生學習回顧問卷調查、系友返校座談與問卷反應的意見、畢業生流向調查、雇主滿意度調查的結果都是重要的回饋意見來源,做為檢討教育目標與教育成果之用。經收集、整合、分析這些意見後,會在常設的系務發展諮詢委員會、系務會議和系課程委員會提案討論並研擬檢討改進的辦法,以持續改善系上教學的品質,與提昇學生的學習效果。其改善的流程如下:
(1)意見來源:改進意見的主要來源為評量機制的量化分析結果及諮詢委員會所提供的意見及建議,次要來源為家長、學生反應的意見。
(2)工作分派:系主任根據所收集到的資料及意見類別,分別提供給相關的委員會進行研討。
(3)方案形成:各委員會再依據其所收到的資料和意見,草擬出改善方案。
(4)方案決議:各委員會提出之改善方案,經系務會議決議通過後即付諸實行。
(5)方案執行:全體教師以及行政人員依決議之方案內容確實執行之。
(6)成效檢討:本系內部針對已執行之改善方案進行成效分析與檢討,資訊的回饋來自多項果,結果會回饋給系主任,決定分派至各委員會進一步檢討以持續改進;同時,本系亦持續追蹤外部意見來源對於改善方案執行成效之意見,了解是否需要進一步檢討,如是,則循同一機制持續改善之。
此檢討改善機制基本上已經運作多年,為能夠持續改善並符合工程教育認證之規範,本系將強化此機制落實運作,使本系能夠達到工程教育認證規範之要求。
圖1-2循環檢討改進機制以確保教育目標及教育成果
認證證書